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氢消费(id:hqingxiaofei)
作者丨h.h
编辑丨杨勇
最近特朗普加关税的消息带崩了全球资本市场,不过在这之中,进口替代概念爆发。尤其是在市场一片哀嚎之际,作为“港股主食第一股”的十月稻田曾在4月7日逆势大涨近30%,成为这场关税对决中的“受益者”。
事实上如果把时间继续倒退就会发现,十月稻田整个2024年都过得相当滋润。
3月24日,十月稻田发布了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全年营收57.45亿,同比增长18.05%;经调整后的净利润3.5亿,同比增长115.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起家的高端大米业务虽然仍是营收支柱,不过作为第二曲线的玉米产品同样迎来了快速增长,营收从2023年的1.3亿跨越式增长到8.15亿。
只是已经找到第二曲线的十月稻田如今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新老巨头等竞争对手的威胁、线下渠道薄弱、产品质量问题等。在高端大米业务逐渐触及天花板,玉米市场又有不少对手崛起的背景下,十月稻田还能讲出什么新故事呢?
作为高端大米行业中的佼佼者,没想到2024年竟然是被玉米业务“带飞”的一年。
前不久,十月稻田公布了2024年全年财报。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底十月稻田全年营收57.45亿,同比增长18%;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为3.5亿,同比暴涨115.5%。
图源:十月稻田财报
诚然,靠高端大米起家的十月稻田旗下大米产品仍然贡献了总营收中的69.9%,全年营收40.1亿,核心地位依旧稳固。不过在这之中不容忽视的是,十月稻田旗下的玉米产品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从2023年的1.3亿提升到8.15亿,同比增长523.2%,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也从2.7%跨越式增长到了14.2%,堪称十月稻田的第二增长引擎,也是公司能够扭亏为盈的关键胜负手。
对于玉米业务的起飞,很大程度上踩中了消费者健康意识觉醒的红利。事实上,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饮食方面正在向健康的方向转变,低脂肪、高纤维食品受到更多人的青睐。
在抓住人们消费趋势转变的背景下,十月稻田把玉米做的更加轻食化、健康化,陆续推出黄糯玉米、白糯玉米、鲜食水果玉米等多达30款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细分需求。据抖音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3月十月稻田旗下仅黄糯玉米这一单品的累计销量就超过了1300万单,遥遥领先于同行。
图源:十月稻田官方微博
例如3月底,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所举办的第7届isee全球奖颁奖典礼上,十月稻田总计获得了5项大奖。
不可否认,玉米产品的崛起帮助十月稻田重新站了起来,只是这并不意味着公司在其他方面就没有做出任何努力。
在渠道端的布局,也是十月稻田成功打出翻身仗的关键因素。事实上,很多人都知道十月稻田起初主要靠电商平台崛起,结合此前所发布的招股书来看,2019~2022年间十月稻田在京东天猫等综合性电商平台的营收长期排在第1位。整个2024年十月稻田线上渠道营收33.06亿,同比增长8.9%,自营店营收从4.69亿增长到12.15亿,在总营收中的占比翻倍还要多。
稳住立身资本线上渠道的同时,十月稻田的线下渠道也在持续得到优化。截止到目前,十月稻田已经和包括山姆会员店、永辉超市、胖东来等在内的多家商超渠道达成合作,线下渠道营收同样迎来快速扩张。
除了营销端的努力,背后的供应链则为十月稻田持续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底气。
一方面立足于东北进行原产地布局,另一方面加码全链路一体化建设,建成了包括新民、五常等在内的5大生产基地以及5个自营区域中心仓和10个地方仓库,真正实现了从田间地头到端上餐桌一站式完成。
公开资料显示,十月稻田品牌创立于2011年,主打厨房主食食品如预包装大米等。在大多数消费者通常选择线下购买农副产品时,十月稻田创始人王兵敏锐的发现电商平台的新潮流,开始选择和京东平台合作主打电商渠道,此后又接连入驻1号店、当当网、天猫超市等平台。
事实证明,抓住这波互联网潮流对十月稻田的业绩提升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据此前所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20~2022年前十月稻田的营收从23.27亿增长到45.33亿,电商渠道几乎占据了总营收的70%以上。
业绩表现足够亮眼,自然会吸引众多资本的注意。2020年十月稻田a轮融资3亿元,此后还有红杉中国等知名投资机构入局,2023年十月稻田成功登陆港交所上市,市值一度迎来暴涨。
借助在电商渠道的快速发展,十月稻田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抢占了消费者心智。有数据显示,十月稻田超过80%的用户群体是40岁以下的中青年,更愿意为高品质产品买单,小红书上十月稻田几乎已经和“网红高端大米”之间画上了等号。
据弗洛斯特沙利文在2024年5月所进行的调查,十月稻田获得了“连续5年东北大米全国销量领先”及“全渠道累计服务1.3亿中国家庭用户”的认证,消费者复购意愿方面排名第一。
不可否认,十月稻田所推出的高端大米的确吸引了不少消费者购买。只是如今随着电商平台的红利逐渐消退,叠加外部大环境的不景气,十月稻田的高端大米故事也逐渐有讲不下去的趋势。
首先体现在最近两年电商平台获客成本的逐渐提升,为了自救,十月稻田一方面对线上自营店持续投入,另一方面也在营销端持续加码。财报显示,2024年十月稻田销售及经销开支为5.14亿,相较于2023年的3.24亿开支出现大幅增长。
图源:十月稻田财报
其次外部消费环境问题,也让十月稻田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尤其在如今这个消费降级趋势没有明显改观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转而追求平替产品,十月稻田的高定价劝退了不少人。
如果说电商红利消退和消费大环境本身和十月稻田还没有那么直接的关系,那么屡次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和大手笔的分红策略,实则引发了更大的争议。
事实上,十月稻田经常会因为产品品质不达标而遭到消费者的投诉。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十月稻田”可以看到400多条投诉量,大多集中在食物变质、产品发霉等食品安全问题。
图源:黑猫投诉平台
再加上长期以来的大手笔分红,以2024年为例,十月稻田所公布的分红计划总金额达到了1.75亿,相当于86%的归母净利润都用于分红。不仅如此,早在申请上市之前十月稻田还处在连续亏损之际,公司同样进行了两次大金额分红,结合当下的股权结构来看,分红的大部分资金都落入了创始人家族手中。
就目前来看,国内整个厨房主食食品的市场规模仍然处在增长通道。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所发布的报告,从收入的角度来看,我国厨房主食食品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1.65万亿增长到了2022年的1.86万亿,预计到2027年将会达到近2.2万亿规模。
市场处在扩容通道,竞争对手自然少不了。事实上,除了十月稻田等新兴品牌以外,包括金龙鱼、福临门在内的传统巨头的实力仍然不容小觑。以金龙鱼为例,2024年金龙鱼全年营收2389亿,同比减少5.03%;不过其利润总额达36.6亿,同比增长7.05%,在这之中销量方面同比增长7.23%至5371万吨。
单从营收规模的角度来说,十月稻田还不如金龙鱼们的零头。
图源:十月稻田官方微博
不仅是市场规模,很多人提到金龙鱼和福临门等传统粮油巨头下意识会认为其品牌老化,消费者似乎更愿意选择会讲新故事的十月稻田等新兴品牌。只是就实际来看,金龙鱼们也在逐步发力推出新产品。
2023年,金龙鱼推出“六步鲜大米”这一全新产品,在收割、封装、保存等多个方面持续投入;2024年赞助综艺《种地吧》再次出圈,吸引了不少追求高端品质大米的消费者。
更关键的还在于对渠道的把控,众所周知十月稻田的崛起主要靠电商平台,而行业内的传统巨头更多依托于线下渠道。同样以金龙鱼为例,线上渠道销售收入的占比在总营收中只有10%左右,2024年经销商数量更是同比增长8.23%,达到了9440家,覆盖超过120万个终端销售网点。反观十月稻田,核心营收渠道仍然需要借助京东、抖音等线上平台。
在总营收中占据了核心位置的大米业务受到竞争对手们的挤压和冲击,2024年增长已经足够亮眼的玉米产品,同样面临着兵临城下的窘境。
早在2024年6月,国家医疗应急司就发布了有关“体重管理年”的活动通知,提倡更健康的饮食方式,在此过程中鲜食玉米受到不少消费者的追捧。十月稻田的业绩狂飙,一定程度上就和此有关。
只是在整个鲜食玉米市场,除了十月稻田还有北纬47度等竞争对手。通过智能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技术打造高端鲜食玉米产品,北纬47度曾连续两年被认证为国内高端鲜食玉米销量第一,更不用说还有佳龙食品等企业争相涌入这一赛道。
图源:北纬47度官方微博
那么对十月稻田而言,激烈的竞争下,未来还能靠什么呢?
核心点仍然要立足于产品创新,尤其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新消费时代,如果不能紧跟健康饮食的趋势推出更多元的产品,实际上很容易就会被竞争对手踩在脚下。十月稻田曾经的崛起,在被巨头们所垄断的市场中撕开一条口子,正是借助于此。
其次是在供应链端降本并加大全渠道营销的力度。供应链端不必多说,如今十月稻田已经形成了从田间地头到端上餐桌全链路的服务体系,营销端尤其是自身并不擅长的线下渠道应该重点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够触达更多的消费者。
从这个角度来看,考验十月稻田业绩“成色”的时刻可能才刚刚开始。
0人觉得好看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