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首席营销官

正常登录

短信快捷登录

忘记密码
获取验证码
登录
极速注册

第三方登录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获取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滑动解锁
注册

韩国偷注饺子专利,14亿中国人被刺痛了

原创   2025-04-18   09:40
0
0
0
5508

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广告案例精选(id:ad2829)

作者丨栗秋


以后在美国卖饺子,居然要给韩国人交专利费了?


这不是玩笑话,而是来自今年最让全球华人愤怒的新闻。


韩国某公司在美国抢先注册了“饺子外观专利”,明确限定了这种14—16道顺时针螺旋褶皱、底部平坦、顶部隆起的半圆形面皮的饺子是他们的专利。


最离谱的是,美国专利商标局通过了这个申请,并且给予了15年的专利保护期限。


图源:环球时报


消息一出,中国网友都炸开锅了。


韩国人之前偷完泡菜偷端午,现在连饺子都要抢?


更荒诞的是,如果在美国市场售卖饺子,并且符合上述特征,就有可能面临专利侵权的风险。



首席营销官-ag捕鱼平台


申请这个饺子专利的公司是韩国cj第一制糖股份有限公司,这样说大家可能不认识。


它家旗下有一款饺子品牌「bibigo必品阁」,在各大生鲜超市例如盒马、山姆、大润发等均有售卖。


图源:必品阁


社交平台上也一度爆火,出现了不少关于必品阁煎饺的相关文章。



可能这家公司看销量不错,于是他们家把这种饺子的形状申请了“外观专利”,甚至附上了毫米级精度的3d建模图。


以后如果有企业在美国售卖这种类似外观的饺子,就会陷入侵权的纠纷。


但是这饺子的外形,与我国的饺子也高度相似。


对此网友们表示真的很下头,不知这是否有滥用知识产权和专利权的嫌疑?怎么不连“人”的外形也一起申请了。



也有人表示对付这种强盗逻辑,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抢先注册其他专利。



尽管他们专利里标注了这是“独创性东亚传统美食造型”,但在中国,考古证据早已表明,在我国饺子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时期。


并且饺子的形态本就因地域、工艺、文化而产生千变万化,不是一个模具就可以界定的。


因此韩国这个外观专利也被不少网友们嘲笑,我们的饺子有上千种外观,捏出他们这种形状都嫌丢脸。



导致这看起来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话题营销”,既能为该公司贴上“正宗”的标签,又能在舆论场制造争议红利。


他们眼中的“饺子”不过是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而非承载着团圆、节气、家族记忆的文化符号。




根据美国外观专利保护原则,只要证明新颖性,即申请的外观设计必须与在先申请授权的外观设计不同,以保持其新颖性。


以及非显而易见性,即外观设计不应与现有的外观设计过于相似,不得显而易见。


满足这两点就可申请,并不审查历史文化渊源。


韩国cj公司就是利用了这一漏洞,将饺子挪用为自己的“私有文化”。


事实上,该专利生效后,影响最大的还是在美国做生意的餐馆和企业们。


那边的中餐厅饺子店等都不能再使用这种或类似的包法;还有速冻食品品牌例如三全、思念等,出售美国时也要想办法避免侵权遭到索赔的风险。


图源:必品阁


而国际诉讼成本高昂,美国律师费可能高达数万美金,许多中小企业或无力承担。


这也不是韩国第一次试探中国人的文化底线了。


2013年,韩国泡菜成功地申请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韩国人们特别骄傲。


于是韩国网民发出了“泡菜起源论”,声称“kimchi”与“中国泡菜”截然不同,还有泡菜是韩国人最先创造出来的“宇宙文明”等说法。


我国知名网红在youtube曾更新过一则关于制作泡菜的视频,也引起了韩国网友的围攻,认为这是在“偷窃”韩国的文化。



甚至对于中国新年也想占为己有,试图将其改成“韩国农历新年”。


此前韩国网友发现在谷歌搜索输入“lunar new year”时,经常自动显示为“中国春节”,因此被认为不尊重其他国家,要求谷歌纠正。


虽然韩国一直有在申请春节,但还是被中国在2024年12月时申遗成功了。


图源:环球时报


而这次饺子专利事件不同,它避开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历史归属”争论,转而用知识产权制度来完成占有。


这种文化偷换的策略,早已成为了韩国的惯用手段。




面对文化挪用的挑衅,中国企业也曾反击过。


早在2024年冬至时,饿了么就好像预判了一样,发布过一支中文、韩文、英语的三个语言版本的广告片《我们支持中国饺子申遗》。


图源:饿了么


短片从东汉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的传说讲起,展现了饺子贯穿中国两千年的民俗脉络。


每一帧的画面都在诉说着,饺子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业品,而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但更耐人寻味的还是这版特意制作的韩语版广告,被网友戏称这是“贴脸开大”,深怕韩国人看不懂或者听不清。


既回应了文化争议,又借助对方熟悉的语言完成反向输出。


但没想到他们的脸皮还是这么厚,依旧不承认饺子来源于中国。



这场韩国饺子专利事件,本质上是一场传统文明与现代规则的碰撞。


当韩国用法律手段试图切割中国文化时,我们要拿起专利、文化等武器正面反击,更要从文化根源上筑牢保护壁垒。


保卫“饺子文化”,就是在保卫我们的生活方式。


当韩国公司用工具丈量饺子褶皱时,中国的家庭主妇正凭手感捏出月牙边的匀称;


当专利律师争论“16道还是14道褶皱”时,我们的老灶台上蒸汽正托起一屉屉柳叶饺。


而这场闹剧也会消失在大家平凡的一天里,但它留下的警示不可忘却。


如果我们不能用世界的语言去讲述自己的故事,那么下一个被“专利化”的,可能是元宵、豆花、粽子,甚至一日三餐里的每一粒米。


这不仅是保护一道道美食,更是守护五千年文明的尊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绝不能输。


0人觉得好看

已标记好看

我们将会为更多用户推荐此文章

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营销官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及文章链接。如果作者注明不能转载及需要授权的,请征求作者本人的同意!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发表

最热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广告案例精选
企业kol
广告案例精选

主笔/江楠

纵览传媒风云,精选广告案例!

more

热门文章

更多
首席营销官
网站地图